港澳與內地恢復正常通關 “跨境理財通”業務迎來新機遇
中國經濟導報、中國發展網 劉婧汐、記者皮澤紅報道 4月6日,廣東舉行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典型案例(第一批)新聞發布會。人民銀行廣州分行黨委委員、副行長郭云喜介紹了“跨境理財通”業務試點落地的情況。
郭云喜說,2021年以來,粵港澳大灣區“跨境理財通”試點上線后,粵港澳三地投資者廣泛參與,市場反應熱烈。2022年,試點范圍有序擴大,試點銀行平穩上線,投資者數量和資金劃轉穩步提升,成為暢通粵港澳大灣區金融互聯互通,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一大亮點。2023年,隨著港澳與內地恢復正常通關,“跨境理財通”業務迎來新機遇,部分試點銀行“南向通”業務在2月份增長超四成。截至2023年2月末,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已有31家銀行參與“跨境理財通”業務試點,為4.36萬名個人投資者提供相關服務,涉及跨境資金匯劃1.86萬筆,金額26.66億元。其中,“南向通”資金匯劃20.97億元,“北向通”資金匯劃5.69億元。
郭云喜介紹了 “跨境理財通”業務呈現以下特點。
一是投資者積極參與,熱情度高。目前參與“南向通”的內地投資者達1.21萬人,參與“北向通”的港澳投資者3.15萬人。港澳投資者人數較2021年末增長1.3倍,增長速度是內地投資者的2.2倍。
二是試點銀行主動開拓,提供全面服務。目前參與試點的31家內地試點銀行,涵蓋國有銀行、股份制銀行和外資銀行等機構。其中,8家試點銀行已同時與香港、澳門銀行機構建立業務合作關系,為投資者提供理財資金閉環匯劃渠道;20家試點銀行同時開通“南向通”和“北向通”業務,使粵港澳三地投資者都能享受投資理財服務。
三是理財產品穩健多元,滿足投資者不同偏好。目前,“北向通”可投資產品范圍涵蓋中低風險等級的固定收益類、權益類公募理財產品和公募證券投資基金。“南向通”可投資產品范圍涵蓋中低風險等級的債券、基金、存款等產品。截至2023年2月末,參與“跨境理財通”的個人投資者購買投資產品市值余額為6.73億元。其中,“北向通”項下,港澳個人投資者持有境內投資產品市值余額為2.39億元;“南向通”項下,內地個人投資者持有港澳投資產品市值余額為4.34億元。無論是“北向通”還是“南向通”,三地投資者的投資品種均已覆蓋所有可投資的產品范圍。
就在探索大灣區規則機制銜接對接過程中,有哪些好的經驗做法,郭云喜認為,“跨境理財通”展業中,銀行只有充分了解潛在投資者的投資理念和真實需求,才能有效提升其業務成效。其中的最關鍵之處,就是要熟悉粵港澳三地的金融投資政策法規、投資市場特點和趨勢、投資者對相關金融服務的需求,等等。為此,我們指導內地試點銀行與港澳銀行建立緊密的合作機制,在賬戶服務、跨境金融服務、系統對接、信息管理、投資者權益保護等方面開展全面的合作,形成一套適應三地法律框架和監管要求的業務模式。
據悉,一方面,“跨境理財通”提升了內地銀行對香港、澳門投資者的投資邏輯和思維的了解,也促進內地銀行對港澳體系金融法律的適應能力,為下一步內地金融機構業務“走出去”提供了良好的契機。另一方面,“跨境理財通”為港澳金融機構提供了了解內地投資者需求的一個窗口,提升港澳金融機構向內地展業的能力,推動他們為內地提供更優質金融服務,從而進一步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粵港澳優質生活圈。
下一步,人民銀行廣州分行將繼續加強與三地監管部門合作,充分發揮銀行業自律機制作用,落實結算銀行的主體責任,為“跨境理財通”試點業務行穩致遠營造一個良好氛圍。同時,堅持“金融為民”理念,緊扣市場需求,指導參與試點機構進一步優化業務辦理。根據投資者的需求,動態監測“跨境理財通”業務運行和發展態勢,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,穩步擴大“跨境理財通”的服務范圍,提升大灣區居民跨境理財的獲得感和滿意度,讓更多的投資者享受政策紅利,進一步推進內地與港澳金融市場全方位互聯互通,實現以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大灣區經濟高質量發
責任編輯:呂婭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