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理年度計劃行裝 匯聚力量揚帆起航
——透視《計劃報告》的背后
摘要:今年的《計劃報告》共計5萬余字,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諸多領域,緊跟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,緊貼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,緊扣時代跳動脈搏,思想深刻、目標明確、措施有力,唯實惟先、催人奮進。
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見習記者 | 呂書雅 陳薈詞
3月13日,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閉幕。會議批準《關于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》(以下簡稱《計劃報告》),批準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。
今年的《計劃報告》共計5萬余字,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諸多領域,緊跟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,緊貼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,緊扣時代跳動脈搏,思想深刻、目標明確、措施有力,唯實惟先、催人奮進。
一份全面系統、提振信心的報告
過去一年,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,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,我國有力有效應對不確定因素沖擊,推動經濟企穩回升,全年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基本完成,部分經濟指標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表現非常突出: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1萬億元,新增6.1萬億元,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全年的GDP;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06萬人,超額完成年度目標……這一系列來之不易的成就讓人深感振奮、倍受鼓舞。
“《計劃報告》全面總結了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,過去這一年的成績單可以用‘綜合表現十分亮眼,發展質量穩步提升,安全發展基礎不斷夯實’來簡要概括。”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在3月6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。
2022年,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遭遇國內外多重超預期因素沖擊,風險挑戰前所未有。從國際看,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,烏克蘭危機復雜演變,世界經濟滯脹風險上升,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。從國內看,疫情反復延宕,高溫干旱等自然災害頻發,需求收縮、供給沖擊、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疊加,穩增長穩就業困難增大。
面對如此復雜的局面,如何在《計劃報告》中總結2022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,確定2023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,有效引導社會預期,提振發展信心,國家發展改革委重任在肩。
對于《計劃報告》起草工作,國家發展改革委高度重視,各方面群策群力、集思廣益、凝聚共識。在報告起草組主要負責同志、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賢東看來,《計劃報告》是受國務院委托、以國家發展改革委名義對外發布的最重要的一份報告,起草好這份報告意義重大。
“去年12月,《計劃報告》起草工作正式啟動。”起草組有關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,起草組先后召開20多次會議討論和研究報告文稿,廣泛征求國務院相關部門、國家發展改革委各司局、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、國家能源局等單位的意見,持續對相關材料與意見進行消化吸收,數易其稿。
《計劃報告》起草前后,黨的二十大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、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等重要會議相繼召開;《“十四五”現代物流發展規劃》《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(2022-2035年)》等重要政策文件陸續出臺;《習近平經濟思想學習綱要》在全國出版發行……起草組認真對標對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重要會議精神,深入研究各項政策文件,密切跟蹤形勢,深入分析研究。
走進《計劃報告》起草組辦公室,可以看到每張辦公桌上都擺放著已經翻舊了的《黨的二十大報告輔導讀本》等理論書籍。一位多年參與《計劃報告》起草工作的同志告訴記者,對于重要會議、重要文件、重要政策,他們都原原本本、全面系統學習,這樣才能在具體起草修改過程中把握好分寸。
“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對國內外形勢的探討,大家一聊就是一個下午。只有深入交流,有些問題才能‘聊開’、‘聊透’。”起草組成員回憶道。
一場場討論、一句句推敲、一次次修改,《計劃報告》起草組集思廣益、精益求精。與往年相似,今年的《計劃報告》也主要分為三大部分:一是關于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,二是2023年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、主要目標和政策取向,三是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主要任務。不同的是,今年的《計劃報告》不僅全面梳理總結了2022年的計劃執行情況,而且系統回顧了過去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成就。
一份廣開言路、匯聚民意的報告
一份好的報告,必然是民智所聚、民意所歸。在會議討論中,金賢東說,我們要用事實說話,堅持實事求是,必須做到全面、客觀;還要有數據證明,做到真實、準確,經得起人民群眾的檢驗。
起草組堅持“開門”寫報告,廣開言路聽意見,把起草《計劃報告》的過程變成充分發揚民主、廣泛匯聚民智的過程,使報告真實反映人民的共同意愿。從初冬到初春,歷時3個多月,《計劃報告》在不同“溫度”和“節奏”的打磨和淬煉中逐漸成熟完善。
今年2月初,《計劃報告》提交全國人大財經委進行初步審查,起草組根據全國人大財經委初審意見和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議,修改完善后報送國務院。經國務院審定后,3月5日,《計劃報告》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查。3月15日,這份報告正式與社會見面。
時間緊、任務重、強度高,起草組在有限時間內多方商議、廣泛吸納意見建議,跑出了“加速度”;但有時,他們也會就某個話題反復研究、冷靜思考,甚至不惜按下“暫停鍵”。
冷熱交替之間,有一種溫度始終不變,那就是對民意的傾聽、對民生的關切;快慢結合之下,有一種節奏貫穿始終,那就是人民至上的責任與擔當。
全國兩會期間,《計劃報告》接受了人大代表們的認真審查和政協委員們的熱烈討論。3月6日當天,代表委員的意見建議經過解釋小組反饋到了起草組辦公室。當夜,起草組工作人員分秒必爭、通宵達旦,認真梳理代表委員意見建議,抓緊時間與相關司局溝通,并認真做好《計劃報告》修改完善。
對于代表委員們的意見,起草組會分門別類地進行記錄,即使有的建議受綜合因素影響在《計劃報告》中一時難以體現,起草組也會高度重視并在下一步工作中認真加以研究。
為更快更好吸納代表委員們的真知灼見,政研室各個處室都積極主動“領任務”。一位剛入職兩年的年輕同志拿到建議記錄頁,在一陣埋頭研究后,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工作狀態中。
清寒的月光下,北京月壇南街38號燈火通明,不知不覺天就亮了。
傾聽民聲,才能改善民生。從民意到滿意,一詞一句都“寫”在群眾心上。據不完全統計,《計劃報告》中,“人民”“民生”“全民”等詞匯共出現了40余次。
以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解決“急難愁盼”:穩定擴大就業崗位、著力促進居民增收、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、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、加強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、健全公共服務體系……《計劃報告》把對人民福祉的熱情關注,傾注于字里行間。
一份催人奮進、繼往開來的報告
——這是一次深情的“回望”。過去5年極不尋常、極不平凡,我國始終順應世情國情、社情民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,有力有效應對多重考驗。這份《計劃報告》亮出來之不易的成績單,彰顯著信心與力量。起草組的同志一致表示,回望這一過程,能夠深刻感受到中國共產黨滿滿的民生情懷,以及邁向新征程、創造新輝煌的智慧力量、昂揚斗志。
一串串數據令人振奮:5年來,我國經濟年均增長5.2%,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到18萬億美元,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到1.27萬美元,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,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7%以上,細顆粒物(PM2.5)平均濃度下降27.5%,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275萬人。
——這是一次科學的“眺望”。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,是實施“十四五”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,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基礎的重要一年,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?!队媱潏蟾妗房茖W提出2023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和主要宏觀政策取向,部署了十個方面的重點工作。
一目了然的專欄抓住關鍵:從重要商品保供穩價主要工作及成效、推進有效投資重要項目協調機制、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進展情況、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情況,到千方百計促消費的政策舉措、全面優化營商環境的主要舉措、健全公共服務體系的主要政策舉措……12個專欄,讓亮點更加凸顯,舉措更加清晰。
——這是一次相向的“守望”。當前,世界之變、時代之變、歷史之變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。這既帶來新機遇,也使我國發展和安全面臨的風險挑戰比以往更加錯綜復雜。這要求我們必須凝心聚力、守正創新,站在新起點共同攜手續寫新篇章。
實事求是地講,一系列挑戰不容回避:總需求不足問題仍較突出,供給面臨的結構性約束較強,重點領域風險可能交織放大,民生領域存在不少短板,市場預期還不穩固……
站在承前啟后的歷史節點,要結合實際進行再審視、再思考、再認識、再動員。“在如此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下,我們取得了極為不易的成績,這為我們今后應對重大挑戰、抵御重大風險增強了底氣和力量。我們對未來更加有信心了!”起草組成員信心滿滿地說道。
承前,發展成績世所矚目;啟后,萬眾一心眾志成城。2023年的主要預期目標清晰且堅定——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%左右,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左右,城鎮調查失業率5.5%左右,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%左右,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,進出口促穩提質,國際收支基本平衡,糧食產量保持在1.3萬億斤以上,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,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,生態環境質量穩定改善。
正如《計劃報告》所指出,在新時代新征程上,有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、全黨的核心掌舵領航,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,有全國各族人民眾志成城、團結奮斗,我們完全有條件、有信心、有能力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,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強國建設、民族復興的道路上闊步前行。
藍圖已繪就,奮斗正當時。這份匯聚各方智慧的《計劃報告》,為開局之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引,發展的航線更加清晰,改革的目標更加明確,迎著希望的春天,新的征程催人奮進,令人向往!
責任編輯:張晶